正在阅读:
“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” 《踏歌行》深挖庐山诗意玄机
“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。”矗立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名山——庐山,藏着中国山水文化最动人的模样,曾引无数文人雅士为其赋诗。自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下“余南登庐山,观禹疏九江”后的2000多年里,共有3500多位文人为庐山写下16000余首诗歌。

为何历代文人雅士都偏恋这座山?此山何以能让苏轼打破“不作诗”誓言?没有桥墩,仅靠107块石头就稳立千年的庐山观音桥又藏着怎样的古代匠艺玄机?11月21日21点档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探访节目《踏歌行》第六期,将带观众走进庐山这处“中国首个世界遗产文化景观”,于云雾缭绕的峰峦间读名诗、在千年古桥边探匠艺、踏书院石阶上寻文脉,一起解锁藏在山水里的千年文化密码。节目将在央视综合频道(CCTV-1)播出,央视频、央视网同步播出。


庐山的美蕴藏在四季流转里,书写在文人笔墨间。1996年,庐山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: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自然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庐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,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。本期节目将循着庐山奇秀胜景,揭开“中华诗词第一山”的文明脉络。

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古往今来,与庐山邂逅的文人们从不吝啬对它的歌颂赞美。曾四过庐山的苏轼,不仅留下数十首诗歌,还在游记《记游庐山》中写下“好评”,分享他心中的“庐山绝美打卡点TOP2”。一生先后五上庐山的李白,曾为庐山山水写下40余首赞美诗,以“青天削出金芙蓉”“白波九道流雪山”等传世名句赋予秀丽的庐山蔚为壮观的想象。在魏晋时期开创中国山水诗流派的谢灵运、“一代文宗”欧阳修等众多诗词大家,也都与庐山渊源颇深。节目中,嘉宾们将和观众一同“穿越”时空与历代诗人相会,在千年诗韵中《踏歌·庐山天下悠》。

庐山的自然生态之美滋养了中国山水文化,也吸引了一批隐士隐居,为中国诗词注入独特的美学意境。享有“隐逸诗人之宗”美誉的陶渊明归隐庐山,留下了哪些经典名作?视陶渊明为偶像的白居易谪居庐山,是什么让他“爱不能舍”,索性修建庐山草堂?当嘉宾们以山水为屏、诗歌为韵《踏歌·琵琶行》,浔阳江上的琵琶声“穿越”千年而来,将带来怎样奇妙的视听体验?《踏歌行》第六期即将为你解锁!


镌刻在庐山自然山水之间的不只有历代先贤的“文心”,还有属于中国古代工匠的精巧匠心。
在古代,人们从庐山南面经栖贤谷上山,若逢雨季,常有被湍急水流冲走的危险,直到北宋时期陈氏三兄弟带领石工在崖壁山涧上修建了观音桥。“雁齿相连,天衣自成,榫卯相生,聚成此桥。”陈氏三兄弟凭借巧夺天工的智慧,因地制宜地以涧水两岸花岗岩岩石为桥基,将107块榫卯拱石拼接成了与赵州桥齐名的观音桥,不仅为时人出行带去便利,也在中国桥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节目中,嘉宾将围绕庐山重要文物古迹观音桥展开精彩解读,带观众在这座宋代桥梁的“活化石”上领略“二十四潭争一桥”的奇观,以及天人合一的中国建筑美学。

文艺创演《踏歌·观音桥》将结合数字技术与舞者演绎,重现观音桥修建盛景,让中国古代工匠的匠造智慧与匠人精神跃然屏上。


遍布山间的900多处摩崖石刻是庐山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,创造了庐山书法艺术凝固的历史。其中,白鹿洞书院留下的北宋理学家朱熹书法石刻,“白鹿洞”“自洁”“枕流”等,更是中国石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,记录了朱熹与庐山、白鹿洞书院的相互成就。

相传,“白鹿洞”之名源于唐贞观年间书生李渤在庐山养白鹿自居的故事。唐代诗人王贞白在中进士前,也曾在白鹿洞书院前身“庐山国学”苦读,并留下名句“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”。北宋时期,“庐山国学”正式更名“白鹿洞书院”,可惜后来历经战乱逐渐荒芜。直到朱熹到来,白鹿洞书院才重获新生。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庐山的世界遗产价值评价中提及:朱熹重振白鹿洞书院,使之成为传播宋明理学以及书院教育的典范,影响了宋代以后700余年中国历史。朱熹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远播日本、印度尼西亚等国,在世界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。

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为何能成为今天各大高校校训的源流内容?白鹿洞书院是如何在朱熹的治理下名声大噪,成为“天下书院之首”?让我们跟随嘉宾解读与文艺创演《踏歌·白鹿洞书院》,一同触摸青砖黛瓦间沉淀着的文脉温度。

“和诗而舞、踏歌而行”,11月21日21点档,锁定央视综合频道(CCTV-1)、央视频、央视网,《踏歌行》邀你登庐山、品文脉,开启浸润千年的“踏歌”之旅,见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诗意底蕴与不朽匠心!
正在阅读:
“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” 《踏歌行》深挖庐山诗意玄机